《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目次+摘要
✎论伟大建党精神先进性的三个维度
齐卫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当代释解
刘 勇,王怀信
✎复杂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孙其昂,夏方坤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挑战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视角吴瑾菁,陈 颉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主体与策略张晓婧,刘建军
✎专利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分析
张 骞,罗昌瀚,周鸿勇
✎从产业趋同到产业集群: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尹应凯,唐瑶琦
✎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王翌秋,郭 冲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刘 凌,肖晨阳
✎类型学视角下的“同乡同业”与乡村振兴
戚晓明,严斌剑
✎基层避责的内涵属性、表现形式与生成逻辑——基于基层政府减贫实践经验分析孙良顺,吴 上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研究王 玲,谭雨欣✎老龄数字鸿沟根源剖判与数字包容社会构建方略徐 倩✎等级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的模式演进及融合——基于Q市“绿色出行”项目的考察陈冠宇论伟大建党精神先进性的三个维度
齐卫平
◉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彰显出鲜明的先进性,其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规定。从物质基础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的先进性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思想底蕴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昭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从初心使命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坚守,它把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基于物质基础、思想底蕴、初心使命三个维度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性,有利于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为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先进性;物质基础;思想底蕴;初心使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当代释解
刘 勇,王怀信
◉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构建起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的逻辑起点、历史主体与价值取向,为审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主体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理论启示和理论依据。作为世界历史新阶段下的历史主体,中国立足自身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境况,加强与其他国家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真正世界历史主体的公正力量。
◉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全球治理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复杂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
孙其昂,夏方坤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在于其所呈现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反思和对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回应的共识性的创新取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又身处于复杂境遇之中,呈现出在要素、结构、机制、过程上的复杂多向性。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风险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多重性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复杂境遇。在此种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需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社会与教育现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方向,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思维,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建构策略,以主动精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多重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复杂境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社会建构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挑战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视角
吴瑾菁,陈 颉
◉ 摘要:大数据时代带来信息共享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伦理的失范与无序。权利自启蒙运动以来成为现代伦理体系的基础,亦是建构信息伦理的基石,解决当下信息伦理问题亟须建构规范信息社会的权利秩序。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之权利观对于个人权利的理解均有偏差,脱离了社会关系抑或是社会和个人的联系是无法保证个人权利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自由发展的结合,强调在厘清权利和义务辩证关系的前提下,以内容和形式上的某种不平等保障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从而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在社会差异性逐渐扩大的大数据时代,从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出发建构信息伦理既要实现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保障,又要实现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从而解决社会效益和个人权益之间的矛盾,形成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协调的和谐状态。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权利观;数据权利;信息伦理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主体与策略
张晓婧,刘建军
◉ 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奋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着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动青年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厘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特性,明晰叙事主体、优化叙事策略,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呈现出叙事立场的政治性、叙事根基的民族性、叙事内容的系统性和叙事话语的时代性等有别于其他教育叙事的特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主体应建构由教师、学生和榜样等构成的“共同体”力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优化策略是视角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本的正向选择与反向选择相结合以及方式的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特性;叙事主体;叙事策略
专利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分析
张 骞,罗昌瀚,周鸿勇
◉ 摘要:针对我国专利激增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迷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创新悖论”现象,基于中国200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利用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专利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会推动经济增长,并促进产业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当劳动密集型产业销售产值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销售产值的比值超过门槛值,即产业结构更加偏向于劳动密集型时,代表模仿创新的非发明专利比代表自主创新的发明专利更有利于经济增长;适宜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应与地区产业发展阶段和特征相匹配。
◉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专利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门槛效应
从产业趋同到产业集群: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
尹应凯,唐瑶琦
◉ 摘要:“产业趋同-产业协同-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分析长三角地区相似的禀赋结构所形成的产业趋同现状,制造业内部结构相似但也存在具有专业化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产业趋同现状下的产业协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基于动态要素禀赋优势在长三角地区进行跨地区产业协同的“新型综合雁阵”;利用 27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高级化与同构化存在“倒U形”结构;在要素禀赋约束下,过度的制造业高级化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同构化以及带来的产业协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同构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受制于信息化水平。
◉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趋同;制造业;新型综合雁阵
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王翌秋,郭 冲
◉ 摘要:在梳理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2012—2017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发展反哺绿色金融成效显著,二者已达到良性共振耦合,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发展阶段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阶段到良好协调,并向着优质协调靠拢;第二,上游地区产业绿色发展已形成了区域内合作机制,产业绿色发展迅速,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自2012年以来上升最快;第三,九省二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差异,但都达到了良好协调阶段。针对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和产业绿色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
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刘 凌,肖晨阳
◉ 摘要:农村工业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其难点在于构建可持续的环境成本转化机制,从而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典型的环境倒逼式转型——河北农村铁网产业环保升级改造为例,从生态现代化视角分析其转型过程中环境成本转化机制和进展。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政策的强力规制、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基层政府的多重支持下,农村工业以环保改造任务外包和非技术性生产调整的方式取得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阶段性进展,但其环境成本再外部化面临缺乏技术创新和消费端激励的困难,其绿色转型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社会福利下降的问题;由于研发和资金不足,我国东部农村工业难以走生态现代化的路子,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及绿色消费机制的建立或将有助于突破其环境成本再外部化的困境。
◉ 关键词:农村工业;铁网产业;生态现代化;绿色转型;环境成本转化
类型学视角下的“同乡同业”与乡村振兴
戚晓明,严斌剑
◉ 摘要:现代语境中的“同乡同业”尽管与城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更多体现了对“城”的影响,但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其对“乡”的作用也日益被重视。从类型研究视角将“同乡同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聚集-生产”型、“聚集-消费”型、“分散-消费”型和“分散-生产”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同乡同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不同。“聚集-生产”型往往通过在地特色产业、人才的回流等推动乡村振兴。“聚集-消费”型更多是通过回乡消费或者向家乡捐款、资助等形式贡献于乡村。“分散-生产”和“分散-消费”型则结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作用,其在外发展的状况使得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聚集-消费”型相似;而其创立在地品牌、在家乡开拓原始产业形态的状况又使其具备与“聚集-生产”型相似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同乡同业”要想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政府的引导机制将会有所不同。
◉ 关键词:“同乡同业”;乡村振兴;乡村产业;返乡;人才
基层避责的内涵属性、表现形式与生成逻辑——基于基层政府减贫实践经验分析
孙良顺,吴 上
◉ 摘要: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有效克服以问责治理避责的单向路径依赖,需要正确认识基层避责行为的双重属性。基层避责包括履职避责、压力避责和风险避责3个方面,其生成并不仅仅是组织或个体基于利益得失判断而作出的经济理性选择,深层原因在于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某些可能不足。具体而言,基层避责行为受到科层体制、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条件的综合影响,基层多元主体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避责策略组合作为对制度压力的响应。因此,需要在刚性政策规制和弹性政策执行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从而克服基层避责的积弊倾向,疏导基层面临的多重压力。
◉ 关键词: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避责;贫困治理;“压力-响应”机制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研究
王 玲,谭雨欣
◉ 摘要:共同富裕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否需要语言服务,尤其是否需要为数量庞大的农村空巢老人提供语言服务,值得研究。从语言服务自身的作用以及空巢老人的现实需求来看,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不应被忽视,应该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面向农村空巢老人,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闲聊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语言技术服务以及语言教育服务等等。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建设有现实意义,其有助于满足空巢老人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服务“适老化”的重要部分。
◉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语言服务;空巢老人
老龄数字鸿沟根源剖判与数字包容社会构建方略
徐 倩
◉ 摘要: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革命高歌猛进,随之而来的数字鸿沟、数字排斥及数字贫困使得老龄群体的社会生存举步维艰,加之“数字弱势性”不会随科技更新与代际更迭自行消失,反而会随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数字资源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对于老龄群体会造成更加普遍的歧视。为推进老龄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建设,以伦理-现实二维框架为分析视角,着重探讨数字鸿沟存在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演进机制,探讨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的建构方略,得出基于强化数字权能、细化社会支持、优化公共服务3个维度从根本上改善老龄群体数字弱势性的结论。
◉ 关键词:数字鸿沟;代际冲突;老龄友好;数字包容;数智社会
等级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的模式演进及融合——基于 Q 市“绿色出行”项目的考察
陈冠宇
◉ 摘要:公共治理不同模式之间的有机交融和顺畅衔接,有利于增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对Q市“绿色出行”治理模式变迁的案例研究表明,公共治理的“新时代特征”、公共治理的“问题导向”与公共治理传统模式的“反功能”分别构成了转型演进的制度动因、体制动因和机制动因,而转型演进的结果则是等级治理、市场治理和网络治理3种模式的交替融合。3种模式的交替融合实现了公共治理在不同现实场景中的“区别性组合”,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政府和社会的作用,由此增强了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推进3种模式的交替融合,以契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明晰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的同时,限制其“合法伤害权”;在对治理技艺进行边际改进的同时,避免陷入“技术依赖”陷阱。通过对Q市“绿色出行“项目的考察,等级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等公共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获得了实证检验。
◉ 关键词:公共治理;等级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交替融合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